最新目录

民族舞蹈创作如何保持风格特色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风格,简单地说就是所表现的个性、格调、风采。而舞蹈的风格,在我理解中,舞蹈的风格是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和表现形式。民族舞蹈中风格的呈现与编创中风格的考虑及运用都有

风格,简单地说就是所表现的个性、格调、风采。而舞蹈的风格,在我理解中,舞蹈的风格是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和表现形式。民族舞蹈中风格的呈现与编创中风格的考虑及运用都有着很大的联系。

一、民族舞蹈风格特征的形成过程

要想在以后民族舞蹈编创中把握运用好它的民族风格,那么这个民族舞种的形成过程必须得清楚,并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它的形成过程并灵活地采用与吸收。

中华民族之间有着深远的关系。由于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一样的环境、过着统一的生活,接受着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教育。形成了相同的生活习惯,所以才积淀了一个民族。这是文化血缘的因素,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每一个民族在他们形成的生活习俗中创造了表现不同的生产方式,也决定了不同的舞蹈风格,比如草原游牧民族多以抖肩、柔臂、马步等动作来体现;渔猎民族多以飞翔、戏斗、鱼鹰舞等来体现;高原耕牧民族多以顿足踏跺等动作来体现;农耕区的少数民族多以围圈、联合踏歌、对称队形以及摆手屈膝、一步一跺、一步一踢等动作来体现。这些都是各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过程。

在我看来,舞蹈的民族风格就是这个民族的个性。风格是独特的,也就是这个民族通过劳动生活环境、也就形成了舞蹈中独有的“一面”。如果丢掉了这个“一面”,那就会丧失它本身具有的本质,失去了这个民族的风格特色。也就突出不了民族舞蹈当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包括情感、生活等。

我们应该把握住这种变化,是要去灵活的去创作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慢慢融入到舞蹈的风格中去。这样才能把握好它的风格而不脱离本质。才能在民族舞蹈风格创作上达到自由的目的。

二、如何保持风格特色

首先我认为必须先踏踏实实地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还要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感悟所学习到的精神。现在大多数舞蹈编创者对动作、构思的开发,只停留在表面而不去深入去探讨。太过俗套、简单及理想化。而不在深入民间的实践中去开阔思想题材,和动作的采集。显得很虚化。对于一个民族舞蹈中风格的合理运用,这不单单是停留在动作,还有要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情感上。风格特色的体现虽然从动作上能够看到,但最真实还是编创者对舞蹈整体的把握、保护与持有。所以编创者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民间舞蹈知识,积累民间舞蹈素材。跟时代同步,大胆吸收去创新。还必须牢牢的站在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去运用。风格特色是基础,再在这个基础之上去合理借鉴外来的其他的新的舞蹈元素,为我所用。

风格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不断去挖掘新的东西。也就是创新,但也不能盲目的去创新,脱离了本质的也就不是创新了。而是颠覆,反而弄巧成拙。我认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应该在把握民族总体风格上,再融入现代的创作技法,借鉴,吸收为我所用,以大胆的手法去创新。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一个作品当中,传统多于现代,还是现代多于传统或是两者各一半。这些都是值得去思考的。但是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风格性占有的比重能否丢失?我回答是不能。因为在这个时代,民族舞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舞蹈毕竟是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所以在编创当中要与时代同步并不断发展创新,大大的去提高风格的认识。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其次风格特色要与个性相融。个性是什么?我所理解就是个人独有的性格,因为没有个性就没有了特色。现在的民族舞蹈作品大多数都停留在对一个民族风格化的展示,缺少内在的个性。看完作品知道它民族的属性和名字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但实质就是没有渗透到里面去。单一而没有个性。一个人创作的欲望有时会突然有感迸出。民族舞蹈创作要有风格,是。但不能全是这一个民族风格特色的展现,而是应该有编创者自我的个性与之相融。要不然编创的民族舞蹈全是一个模子。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所以作品就开始有了个人风格,个人创造性的加入。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创作者的个性相结合,才够使作品的创作与时俱进。现在,虽说有许多民族民间舞已从单一走向多层面了。但希望在风格化与创作者主观个性相结合之后,显现的新的一种感觉。从而才能展现出更多作品的新形象。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网址: http://www.stbctbzz.cn/qikandaodu/2021/0514/663.html



上一篇:声乐学习中的气息运用方法之重要性
下一篇:歌唱训练中保持声区统一的方法与体会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水土保持通报版面费 | 水土保持通报论文发表 | 水土保持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土保持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