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朱子家礼思想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与影响(3)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江户时代礼学思想的重要标志,“水土观”的提出平衡了古与今、时与俗、“他者”与“我者”之间的时空张力,是“圣人立礼以为中”的根本遵循。

作为江户时代礼学思想的重要标志,“水土观”的提出平衡了古与今、时与俗、“他者”与“我者”之间的时空张力,是“圣人立礼以为中”的根本遵循。“礼者,天理之著而人故之中也。圣人循天制礼,固出自然,而不以人为焉。然礼时为大,地之相距与世之相后,殊异不同。虽则圣人制之作之,而苟不用于今日,则亦不可谓之中也。是以礼之要贵斟酌之,而其斟酌之道,不极格致之功,则又无以知礼之本量今之宜焉。”③沟口浩轩:《礼书抄略》,安永五年(1776)序刊本,第1—2页。江户时代礼法“水土观”的提出,实际上为中国礼学、礼制、礼书在域外尤其是在日本社会的传播起到了客观的推动作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与道德目标以“太山遍雨、河润千里”的开放姿态泽及海外,流转东亚,展现了华夏文明所蕴含的“理一性”;同时,朱子学普遍思想又客观上促使了作为“他者”的不同文化地域形成多个被“复制”的中心,这又表明中国普遍性的价值观具有“分殊性”——道统与华夷观从来都是开放、包容、变动的,这是“水土观”更深层次的意涵。

四、《家礼》思想在江户时代容受的成因

《家礼》的成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唐宋之际佛教丧葬仪轨对儒学死生说的冲击。“世俗信浮屠诳诱,于始死及七七日、百日、期年、再期、除丧,饭僧、设道场,或作水陆大会。必云,为此者灭弥天罪恶,必升天堂,受种种快乐;不为者,必入地狱,剉烧舂磨,受无边波吒之苦。”④司马光:《温公书仪》卷5《丧仪一》,方春楼藏版,第6页。这也是对儒教一以贯之的“天理观”与“道统观”的一种学理冲击。所以朱子直言:“圣人已远,而万世之下祖述其言,能出于此者,乃为得其正统;其过之者,则为堕于老佛之空虚。”⑤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63《答孙仁甫》,收入《朱子全书》第2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068页。为了完成“排佛尊儒”的学术主张,朱子将其学说的核心命题建构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上,这是朱子学能够挽救天道人心流弊、延续往圣道统的根本缘由,也是其得以流转东亚,并为日本知识人广泛接受、认可的根本动力。

江户时代的儒家知识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世俗社会徒以佛老之言为妙道,而以礼法事变为粗迹。17世纪后期,德川幕府为了禁止异教在日本的传播,设置“菩提所”开示“宗旨人别改”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所有的丧祭和追祭法事借由各户、各人所归属的“菩提所”包办,所有檀越的婚丧嫁娶全部归于所属寺院,受其监察与证实,由此形成了牢固的“寺檀关系”。⑥参见村上专精著,杨曾文译:《日本佛教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31—237页。礼法的失序与仪式的错位,使得知识人亟欲寻求一种正统的哲学思想来指导日常礼仪的实践。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江户时代的知识人从“天理”“道统”“水土”的角度对《家礼》及其思想加以容受,并对日本的礼教制度进行革新。

首先,知识人对“天理”与“礼法”关系的梳理,维系了儒家丧葬礼对世俗社会控制的合法性。在江户时代的礼学体系中,丧祭礼被视为“天理人心之本法”,即“天理”是一种居于“礼法”之上的价值观,而佛教所示丧葬仪轨,乃是“偏僻其道,以绝灭天理,废弃人伦为则焉……犹冰炭熏莸之不相容也。”①贝原益轩:《日本宋学史》上编《神儒并行不相悖论》,大阪:杉本梁江堂书店,1909年,第11页。“天理”的流行就是“礼文”得以存续的前提,“上古之时,野采而食,圣人因而教之以耕获之方;缉卉而衣,圣人因而教之以蚕麻之利。众群则争,于是乎君长立焉,自父子之伦、长幼之序,以至于宫室、桥梁、棺椁、履鞋、祭祀、婚娶,曰仁、曰义、曰礼、曰乐,莫不皆因其性之所有而为之节文。”②雨森芳洲:《芳洲口授》,嘉永元年(1848)江户山城屋佐兵卫刊本,第17页。所以冠婚丧祭礼的本质,是先王因天理(性)而为家内关系所制的节文。四礼之中尤其是丧祭之礼,既是对“名分之守”这一天理观的体现,又是对“爱敬之实”这一人伦观的落实。

其次,道统观的坚守,确保了知识人得以摆脱禅宗“绝仁灭义”说的束缚,并建构起儒学的“义理人伦”观。藤原惺窝曾说,朱子继往圣、开来学,得中华道统之传,因此,取法朱子学是直面圣贤的做法,“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尊孔孟,同排释老,同天理为公,同人欲为私。”③藤原惺窝:《惺窝文集》卷3,收入《日本思想大系》第28册,东京:岩波书店,1975年,第4—5页。知识人想要在佛教仪轨的包围中有所突破,就必须依托儒教的礼仪,从“天理人欲”的角度加以反击。比如,中村惕斋依《家礼》“祭礼”章的基本体例而著《慎终疏节》一书,其成书理念即认为“国俗久溺浮屠教,而不知有先王之礼。亲没则一任缁流,虽肆而焚之,羸而筑之,亦?不之顾,残暴之甚,惯以为常。”④中村惕斋:《慎终疏节·序》,元禄庚午年(1690)平安仲钦序刊本,第1页。所谓“先王之礼”即儒家坚持的道统,面对释氏的“绝仁灭义”,儒家知识人大胆地以《家礼》所倡导的“日用伦常”作为实践生命仪式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正是对道统观的坚守奠定了《家礼》本土化的根基。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网址: http://www.stbctbzz.cn/qikandaodu/2021/0426/623.html



上一篇:建立和完善河北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京
下一篇:地域不同养生应有侧重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水土保持通报版面费 | 水土保持通报论文发表 | 水土保持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土保持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