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温河泾北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的水土保持设计研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在生态系统中,河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河道整治受到了城市的高度重视。近些年,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建设了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河道综合政治工程的建设,在

0 引言

在生态系统中,河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河道整治受到了城市的高度重视。近些年,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建设了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河道综合政治工程的建设,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以温和径北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为例,研究水土保持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温河径北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概述

本工程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处于上海市西南处,与杭州湾和浙江省相接。其位置优势十分显著,其境内通过的公路为A30高速和320国道。本工程的河道属于排水通道,其南北走向横穿新农北圩圩区,河道总长度为1.38km。水利工程与国家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伴随着上海市的不断发展,其用水资源不断增加,逐渐成为了制约上海市发展的因素。为改善用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十分关键。与此同时,还用通过整治工程的建设,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项工程由如下内容构成:

1.1 河道整治

温河径北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需要对两条河道进行整治,分别为长度为1385m的温河径和长度为109m的支河,故整治河流的长度总计为1494m。除此之外,挖填土方及运输土方量较大,故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问题十分值得关注。

1.2 穿堤建筑物

本工程的穿堤建筑物包括三座新建排水口,同时,对旧有十三座排水口和灌溉泵站进水口进行重建。绿化工程的斜坡绿化面积为。

2 温河泾北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优势

2.1 保证区域经济安全发展

完成防洪减灾体系的构建,保证区域经济安全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防洪能力,是温河径北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任务。温河径作为新农北圩的主要引排水河道,具有防洪排涝的能力,同时,也是区域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建设本工程可以在满足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使区域水安全、生态、环境和景观得到提升。

2.2 满足防洪排涝的要求

本工程所治理的河道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是区域水调节的重要一环。就实际情况而言,在治理工程建设之前,工程所处区域的河道表现出河道规模较小,与规划不符,洪水无法及时通过,河道护岸塌陷、水土流失等问题。对区域内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而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则可以改善河道现状,解决固有问题。

2.3 改善区域水环境

据了解得知,工程所在区域的河道两岸生态系统脆弱,植被稀疏,无法起到保土和固土的作用,部分河口由于土坡坍塌严重,导致河口线明显后移,对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威胁。且该现象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逐渐加重,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恶性循坏。而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后,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改善。究其原因,在河道治理工程中,保持水土是重要的内容。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

2.4 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工程基于河道区域的特点和要求,对陆域控制线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使河道区域生态系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河道与陆地相融合,使河道过于呆板的现象得到了解决。

2.5 营造良好的水景观效果

将规划确定的两岸用地功能定位作为依据,本工程整治了河道两岸的绿化带,最终建立以河道水系为主体的水绿生态走廊,使河道沿岸的生态景观效果得到了提升,最终达成了安全、资源、环境和谐统一的境界。

3 温河泾北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的水土保持设计研究

3.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在编制水土流失防治方案过程中,建设单位对基本方针进行了贯彻落实,使方案的可靠性和权责相统一的原则得到了体现。与此同时,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基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能会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并予以执行。

本工程将水土流失分为了两大阶段,分别为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工程产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是划分的依据。

河道主体工程的永久占地是导致土地、植被和旧有地貌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其影响面积较大。简言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旧有地貌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不可避免。河道主体工程是导致水土保持设施受损的原因。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河道开挖工程和护岸工程。为提升水土保持效果,在施工阶段应采取下述管理措施: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网址: http://www.stbctbzz.cn/qikandaodu/2020/1224/430.html



上一篇:前坪水库工程现场质量监督模式创新与实践
下一篇:聚酯袋水工保护形式在江西天然气管网项目中的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水土保持通报版面费 | 水土保持通报论文发表 | 水土保持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土保持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