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文化的个人体验与重构 ——甘茂华文化散文集(3)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能做的就是记下故乡印记的原汁原味、原汤原水,记下山水人文的粗粝与野蛮,记下自己沉重的乡愁,并将自我生命注入故乡风物之中,使之获得个体

作者能做的就是记下故乡印记的原汁原味、原汤原水,记下山水人文的粗粝与野蛮,记下自己沉重的乡愁,并将自我生命注入故乡风物之中,使之获得个体性的永生。而关注与描述首先表现为一种自觉:

“现在是时候了,我要把自己体验到的三峡,告诉我的读者朋友。哪怕是粗线条的勾勒,也要把它素描出来。我知道我的笔力太弱,无法尽述我的心情。但再弱的笔一沾上三峡的色彩,它就有了或多或少的美感。”

但描述的自觉终究敌不过伤逝的沉重:

“数千年承载三峡文明的主要地区将淹没在水面下,上百万人举家迁徙,又让我们不禁发出留住千古三峡的概叹。”

作者牵挂的是故乡百姓因移民远离故土、散处四方而导致文化的灭失;父老乡亲异乡生存之艰难;方言、乡音、民歌等种种图腾的堙没。这一切无法不使人忧伤。伤怀的心情驱使笔致具有挽歌之音:

“我们都曾记得哑巴艄公肚子里有数不清的故事,可如今,竟和数不清的岁月一道沉默了。这沉默协调着默契的心声,而那一弯飞虹却负不起过多的心事。唱啊唱,唱不过杜鹃飞过的叮咛。峡啊峡,留不住你深深浅浅的身影,留不住你汩汩滔滔的脚步。无人知晓,这平静下的暗流,有多急,有多深。而冷冷的钟乳石,正冷冷地注视着,这尘世间的天阴天晴、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她说,那边是石拱桥,连接千年往事……”

以此挽歌巡历哑巴艄公、身影脚步、花开花落、短笛牧歌,故乡的人、事都进入凝神内省之中,进入伤怀的往事追忆之中,即将“逝去”的时间使故人故物都被烙上某种忧伤的“宁思”,从而具有了某种“禅悟”意味:

“我又想起这次在乐平里邂逅的那个清纯如水的姑娘……她的容颜和身材就是一枝站在家乡的端阳花,朴素中透着诗人的灵气……雨水顺着她乌黑的头发像露珠一样流成一串儿,清秀的脸上写满了脉脉的温情。我想她应该属于正宗的屈原的诗族诗裔,是她的光脚板踩出了一行又一行散发乡土气息的诗句。”

至此,作者以对土家姑娘入丝入微的内观而获得古典诗意的超越性感悟,打灭了伤逝的悲切,在平静的心境中接受更广大的意义:屈原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人类的,是故,屈原的文化符号意义更为恒久。这种“接受”无疑更具理性意味。

五、无喜无悲入涅槃

涅槃,是佛法的专有概念,对应汉语的不生不灭、无喜无悲以及没有时间标尺的“永恒”。佛,因看透并经历了轮回的一切悲喜剧,至入涅槃时已无喜无悲。本文当然只是“借用”涅槃概念,用其无喜无悲之意。佛的无喜无悲虽以“寂照”、“无为”为本,但并不排除祂能够感应轮回众生的一切生机,或其无喜无悲之中本身就充满生意。

前文已述及,甘茂华文化散文表层看似伤怀,但观其文本行至深处,其实无喜无悲。作者意识到,红尘滚滚,人世巨变,“一切在历史过程之中发生的东西都将在历史过程之中消亡”(马克思语)。故迷人的三峡人文无论其如何特异,如何牵动人的挚念,消逝都是必然的。更何况在今日叠遭巨变。故伤怀、挽歌并不能留住行将逝去的旧影。与其如此,不如对峡江文化进行理性的省思,接受更广大的意义。这种“理性的自觉”在其后期文化散文中更加明显:

“穿越巴山楚水,探寻苍茫的历史风雨,诵读鲜活的现实诗篇,心中笼罩着一片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迈气概。我知道,这不仅是神奇山水带给我的真实感受,而且更是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如一道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内心世界。一路走来,正是巴山楚水不知不觉地滋润我的情怀。我因此深深的理解了跋涉蜀道的艰难和价值。这些人生风景将陪伴我继续去探寻诗和远方。”

可以看出,作者虽叙述文字气韵生动,虽仍然向往诗和远方,但理性的痕迹俨然。重要的是,文字一如既往的带着“我”的痕迹,带着鲜明的“个体性”。于是笔者试作如是理解:既然无法阻止地域与种族文化向历史深部渐行渐远的的必然趋势,则何妨从伤怀之中超脱出来作理性静观?而作者以理性审视故乡所获具的更广大的文化意义、带着鲜明的文化哲学与美学的个体性、达到了无悲无喜的涅槃之境。

六、结语

要描绘、勾画出一个种族、地域的文化面相,散文是最便利的方式。如果用小说,因小说文体的核心使命是刻画性格,地域种族的文化资源都用之于性格的刻画,当性格立体式地凸显时,文化信息因被片面地使用,其意义走向狭窄。只有散文,具有表达的自由和散点透视的方便。甘茂华使用散文,表达的自由使其在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山水与人文之间自由穿行,而散点透视又得以描绘出土家文化的全方位、多侧面、立体感,并不失时机地将个人体验带入意义的认读之中,创造了一种具有个体性特征的文化符号系统,最后在无悲无喜的理性静观之中将种族的文化意义带向人类意义。这正是甘茂华文化散文的价值所在。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网址: http://www.stbctbzz.cn/qikandaodu/2020/1026/390.html



上一篇:画里话外
下一篇:食悟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水土保持通报版面费 | 水土保持通报论文发表 | 水土保持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土保持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