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及其途径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度融合需要在水利工程的作用下充分展现水土保持的作用与价值,如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可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处理,该种管理途径也成为人与自然

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度融合需要在水利工程的作用下充分展现水土保持的作用与价值,如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可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处理,该种管理途径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的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利工程建设中,完善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诸多的水平梯田、小山塘和排灌沟渠均具有拦截泥沙、提高塘库蓄水能力的作用,从而规避水库淤积问题,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另外,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也可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水土保持可有效增大土壤渗入量,而且部分水利工程措施也具备拦蓄径流的功能,如梯田和水库能够在汛期有效减少洪峰,增强防洪能力。且在雨季也可起到补充径流的作用,维持径流年际变化的稳定性[1]。再者,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能够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也可减轻上述自然灾害对水利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水土保持可显著提高水环境的整体水平。

2 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水土流失问题也呈现鲜明的特点。首先,水土流失分布较广,类型丰富。其次,水土流失的强度较大,可产生严重危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如今,在我国水利工程调查中发现,全国单位内水土流失面积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 40%以上,其中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问题较为明显。调查显示,我国丘陵、山区和平原地区均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也成为了我国耕地和土地资源遭到浪费和破坏的主要源头。除此之外,水力侵蚀与风力侵蚀间的交集侵蚀也是引发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原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两大类因素,植被破坏、乱砍滥伐、过度开荒和矿产开采均为较为常见的人为因素[2]。

3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3.1 水库枢纽区防治措施

水库枢纽能够全方位利用开挖方提出的防治措施,在开发方综合利用和防治的基础上,做好防治工作。如将开挖方石渣应用于厂房场地的平整、进场道路填方段的填充施工和堆砌临时挡墙。或者可以土方及表土代替项目区的绿化覆土,该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在坝体和山体连接的位置,发电厂房后侧开挖的边坡位置,均可设置科学完善的浆砌石截排水措施。同时,工作人员要在完成开挖活动后第一时间清理坡面上已经松动的碎石。

3.2 道路工程区防治措施

首先,道路边坡位置的处理中,应使用播撒草种和种植树木等多种方式达到固定边坡土壤的目的。其次,对于局部堆土边缘位置的处理,需在库内正常水位下的局部堆体边缘完成浆砌挡墙的护坡处理。在道路外侧的处理中,可采取种植行道树的方式达到绿化目的,或者也可适量播撒草种,以维持道路边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3 施工临时设施区防治措施

管理区占地施工之初,可将其作为坝区枢纽施工场地,并结合实际在场地周围增设排水沟及沉沙地。施工后期需及时拆除场地临时措施。

3.4 移民安置区防治措施

表土剥离是十分重要的防治措施,利用推土机集中堆放,同时以填土草包做好四周的维护工作,规定表土剥离的厚度在之间。临时排水沉砂也是不可忽视的措施之一。临时排水沟、沉沙地通常分布于径流区边墙外侧,其以混凝土或砖为砌筑的原材料,形成完整的断面。再者,排水沟、沉沙地的尺寸也需充分满足区域内的排水要求。

3.5 料场防治区防治措施

材料场选址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外区域的占用,料场施工期间,严格依据规范要求,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维护建设安全性,从而有效降低工程建设和施工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负面影响。或者也可设置砖石墙推动排水施工的顺利进行[3]。在边坡开挖地段,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作业方式,增强边坡的稳定性,做好料场施工。不仅如此,还需采取多种方式有效改善料场防治区检验环节,待所有工序均符合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工作人员还要利用多种手段保护料场周边的植被,防止发生植被破坏问题。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网址: http://www.stbctbzz.cn/qikandaodu/2021/0710/743.html



上一篇:林木采伐对水土保持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分析
下一篇: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水土保持通报版面费 | 水土保持通报论文发表 | 水土保持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水土保持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